“去年暑假期间日均接待300多名学生和游客,村里人别提多开心了。”日前,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黄庄乡的高明风一提起身边的创业故事,仍是喜上眉梢。作为当地一家“生态乐园”的创始人,他见证了三合村近年来的蜕变:一个县里的易地搬迁安置点,独辟蹊径,大力发展集写生、摄影、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现在每年村里接待写生学生、游客两三万人次,年收入在400多万元,周边好几个村都跟着俺们吃上‘生态饭’!”
三合村,这个在转型发展中留下铿锵足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正成为中原大地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缩影。
稳岗就业守住底线——
去年河南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231.59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2.7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9元,增幅7.2%
“这次去上海是到福寿康公司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公司管吃管住,工资每个月能达到6000多元,没有一点后顾之忧!”记者见到即将启程奔赴上海务工的嵩县脱贫户李永安时,他早已告别了离家前的焦虑,“以前总是担心干不好、工作不稳定,现在参加了县里的免费技能培训项目,老师们除了传授技能,还介绍了那边工作的情况,心里踏实多了!”李永安对未来充满希望。
帮助脱贫群众稳岗就业,一直是嵩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县里围绕人力资源品牌创建,采取“小班额”“夜间课堂”“田间地头”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为脱贫群众免费培训,先后打造出“嵩州焊工”“嵩州家政”“嵩州建工”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培育了一大批“技能农民”“嵩州工匠”,受到多家用人单位好评。
“我们以‘人人持证,技能洛阳’为抓手,全力做好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在稳住脱贫群众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让劳务经济成为嵩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嵩县县委书记宗玉红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嵩县已帮助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余人,并且每年向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稳定输出劳动力14万人次。
搬迁安置区治理有效——
针对河南全省86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5.97万搬迁人口,推进“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一开始的想法就是觉得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好,可以吃穿不愁、也不用外出务工了。”现年50岁的嵩县德亭镇德福苑社区搬迁户张松林想起搬迁前的日子,仍然唏嘘不已。
张松林全家4口人,从他有记忆起就一直住在德亭镇孙元村,家里四间土坯房一到下雨就成了“梦魇”,“屋外大雨屋里小雨”是真实写照。出行不便、孩子上学不便、就医不便,成了压在张松林全家身上的“三座大山”。
2018年按县里搬迁政策,张松林全家住进了镇上新落成的德福苑社区。本想着新房子带来的是生活上“一劳永逸”的转变,但在社区党支部的引导下,张松林并没有就此“躺平”,而是进一步萌生了发展产业、创业致富的想法。
2019年,他通过乡镇产业办、农业服务中心帮扶发展成本较低的羊肚菌产业,租赁大棚科学种植,保证产品品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通销售渠道,当年就赚到近6万元,跟着他干的10余位群众平均每人也有6000元左右收入。
据介绍,德福苑社区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在社区成立党支部,通过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成立居委会、监委会,选出社区干部7名,高标准建成德福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楼栋为单位推选出8名“楼栋长”,制定完善社区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管理。与此同时,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等)依法享有的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享有权益不变。
“我们持续完善综合管理、帮扶举措、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生活美’。”德亭镇党委书记夏萌说,“无论是做搬迁、抓产业,还是做培训、促增收,只要倾听群众意见,把握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难题,工作都能干成干好。”
据悉,嵩县共有搬迁安置点58个,涉及全县15个乡镇,搬迁脱贫群众7434户28127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开展,一批批搬迁群众在挪穷窝、摘穷帽的基础上,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融入新社区,积极拥抱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