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平台_IM体育在线@

图片

嵩县城乡总体规划《人口与城镇化发展》《全域生态安全规划》

来源:自然资源局 时间:2023-12-25

第一章?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第1条?县域户籍人口规模预测

? 规划近期2020年嵩县户籍人口数量为66.70万人,规划中期2025年嵩县户籍人口数量为70.44万人,规划远期2035年嵩县户籍人口数量约为78万人。

第2条?县域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 规划近期2020年嵩县常住人口数量为64万人,规划中期2025年常住嵩县人口数量为66万人,规划远期2035年嵩县常住人口数量将为72万人。

第3条?县域城镇化水平

?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41%,;中期2025年城镇化水平为49%;远期2035年城镇化水平为62%。

第4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 中心城区总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16.2万人,2025年达到21万人,2035年达到29万人。

第二章?全域生态安全规划第5条?生态安全格局

? 县域主要河流、交通干道分布、自然保护区与主要风景旅游区建立生态安全控制区、生态安全廊道、生态关键节点三级生态安全框架。

1、生态安全控制区

通过两个水库、三个山体保护区和三大旅游景区建设形成生态安全控制区。

两个水库:指大型水库—陆浑水库、前坪水库。

三个山区:是指熊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外方山生态保护区。

三大旅游景区:是指白云山风景区、天池山风景区和木札岭风景区。

2、生态安全廊道

河流生态廊道:沿伊河、汝河、白河河流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廊道:沿洛栾高速、武西高速、渑嵩高速、路车路等道路生态廊道。

3、重要生态关键节点

生态节点建设主要以河流廊道交汇处、道路廊道交叉口处及主要道路出入城区等重要地段的生态建设为重点,建设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节点。

第6条?生态控制红线

? 红线包含面积765.7km2,占全县国土面积25.4%。红线范围主要包括:

1、水源保护区:包括嵩县境内陆浑水库、前坪水库等重要水库的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以及伊河、汝河和白河等主要河流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2、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熊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外方山生态保护区等。

3、风景名胜区:白云山、天池山、木札岭等主要风景名胜区。

4、其他生态敏感地区:面积大于100公顷的公益林,对于涵养水源,改善局地气候具有重要作用,且一般位于生态高敏感区域和极高敏感区域,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也应划入红线保护区范围之内。

第7条?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人居与产业发展功能区 ?

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镇村”,树立“以产业的目标推动工作”的新思路,进一步引入生态人居产业的理念,探索可持续机制,保证生态人居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熊耳山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

保证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贯彻了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和修复的理念。

3、矿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功能区 ?

恢复并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人类能够永续利用。

4、伏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功能区 ?

通过维育丰富生物多样性途径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8条?生态修复规划

1、山体修复

(1)伏牛山

?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与抚育力度,实施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提升自然净化能力,改善山体生态保育和生态涵养功能;逐步清退位于敏感区内的耕地、建设用地等非自然用地类型,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本底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清退风景名胜区内不符合建设要求的用地类型;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

(2)熊耳山与外方山

? 应加大森林资源保护,提高自然净化能力,适度合理开发利用熊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池山景区等自然景观资源;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以工程和生物措施为主,因地制宜采取坡面整治工程、沟道防护工程等防治措施,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对该区内矿产浮选企业,加强监管,严格按要求建设尾矿坝,生产废水循环使用,降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存在的潜在威胁。

(3)矿山修复

? 重点实施植被修复,恢复生态景观,改良土壤基层,重建或完善生态系统;保持山体稳定,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等工作。在植被选择上,遵循乡土性与多样性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尽可能地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实施防止破坏林草植被管理措施,加大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工作。加强对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的同步治理,新建和在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对造成生态破坏以及“三废”不达标者,实行限产或关闭。加强矿山、尾矿库服役期满后的生态恢复管理;完成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网,全面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2、水域修复

(1)陆浑水库

? 对环湖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改善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对现有的疏幼林地和轻度流失的荒山荒坡实行封育管护,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加大力度进行环境监管和建设,彻底清理整顿工业污染源,关闭和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技术与工艺落后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及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转产、搬迁排污量大、污染严重、影响水库水源地水质的工业企业。实施陆浑湖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和恢复陆浑水库的优良水质资源及周边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陆浑湿地公园,有效发挥陆浑湖湿地涵养水源、灌溉、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

(2)小流域治理与恢复

? 结合“四河同治”工程,实施截污治污、河道整治、路网改善、游园建设等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实现伊河“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目标;加强流域植被修复与建设,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恢复河岸植被及生物群落,发挥流域景观功能;保持堤岸稳定性,改造原有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修建生态型护岸;分段分类进行伊河、汝河、白河及其支流河道清淤疏浚,维护河流输水输沙与自净功能;逐步修复流域河道自然形态。

3、林地修复

? 以建设“线——面——网”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为目标,构建沿路沿水林绿带,形成兼具生态防护与美化景观功能的绿色廊道;加强生态源地森林建设,加大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形成健康生态基质;积极推进生态生态涵养林、生态防护林体系、河岸湖岸植物群落系统等工程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4、农田修复

?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都市农业田园风光及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5、生物多样性

? 严格保护伏牛山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熊耳山、外方山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陆浑水库及其周边湿地保护区,及时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修复重点内容包括物种选择以及栖息地环境的恢复。在修复生物多样化时,遵循生物本地化的原则,最大化选择本地物种,综合考虑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第9条?规划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1、生态基础设施

? 低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集中在建成区外围。包括现在山体缓坡区、园地、灌草地、滩涂等区域,为城市后期发展提供用地保证。

中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主要为带状廊道,包括规划区内河流防护林带、沿路绿化带,多起串联生态斑块的作用,是服务市民、美化城市重要的生态设施。

高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由陆浑水库、地表沟渠、基本农田和公益林用地组成,多为斑块状布局,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源,严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安排建设用地。

2、规划区山体水体保护线

(1)山体保护线

? 山体保护线以内已建设区域,保证建设用地不再扩张;对未建区域,应结合相关生态因子,确定是否进行城市建设并科学规划用地类型。山体保护遵循依法保护、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建立分级负责、分类实施,谁开发谁修复、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约束机制,实现资源利用、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①在山体保护线范围内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 擅自采伐林木;擅自挖砂、采石、取土;新建公墓;设立户外广告;倾倒垃圾、渣土和有毒、有害物质;其他擅自侵占、破坏山体的行为。

②除以下项目外,规划区山体保护范围内禁止建设其他项目:

? 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必要的山体景观游赏设施;确需建设的军事、保密等特殊用途设施;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公园绿地;生态型农业和林业设施。

(2)水体保护蓝线

? 陆浑水库保护蓝线:陆浑水体保护线以319.5常水位线为准,伊河入库口至高都川入库口段以新建防洪堤为界,划定为水体保护蓝线。

? 伊河保护蓝线:主城区内有堤防段依现状堤岸位置划定240-1100米水体保护线,田湖组团无提防段,依50年一遇洪水位线划定。

? 伊河支沟保护蓝线:伊河所有支沟依现状河口两侧各15-100米划定为保护范围。

在河道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行为:
在河道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行为:

(1)流放影响行洪、航运和水工程安全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

(2)侵占河道水域从事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

(3)洗砂、制砂以及弃置、倾倒矿碴、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废弃物;

(4)侵占河道规划岸线;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在保护线范围内,禁止从事打井、钻探、爆破、挖筑池塘、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6)保护线范围内禁止从事打井、钻探、爆破、挖筑池塘、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在河岸生态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建设与防洪、水文、交通、园林景观、取水、排水、排污管网无关的设施。同时,宜结合滨水空间打造亲水环境,考虑水系连接和周边山体的风光引入,形成湖光山色一体、蓝绿廊道相连的生态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